用武術點開身體認知 雙金牌高手楊宜勳登上陽明網

武術對於一般民眾而言,是一個比較神秘的存在,公園綠地常見的老人家練拳的畫面,可能就是大家對武術的唯一印象。但對畢業自中正大學運動休閒研究所,曾榮獲全國國術聯賽北拳、短兵項目雙料金牌的楊宜勳教練而言,武術不僅是他的專業,更是他塑造他人生精氣神的主體,並闡述武術訓練對於現代社會人們,建立基礎運動習慣,建立基本身體感知能力的關鍵作用,希望大家都能撥出一點時間,來試著體驗武術的美好。

楊宜勳作為金牌教練,習武卻非從小的志業,而是高中的時候才加入道明中學武術隊。「其實從以前就很想練,但小時候身體沒有很好,家人擔心自己去練會不會對身體不好。不了解,所以會有一些反對的意味,也憂心不確定未來的出路如何。」但小時候就為武學的歷史傳統或武術文化的底蘊而著迷的楊宜勳,在國中身材瘦弱且曾被霸凌的過程中,更希望能透過學會一些東西,讓自己有自信,同時也可以保護自己,因此才在升上高中後,因緣際會進了武術隊。

人生突然轉個彎前去習武,楊宜勳說家人一開始是帶著試試看的心情,因為體育生的訓練很苦,「搞不好小朋友去一個禮拜就回來了,沒有想到我一直堅持一直堅持。」但為楊宜勳啟蒙武術的恩師,道明中學歐青鋒老師曾說過一句話,深深烙印在他的心裡。「很多人在練武術的時候,會常常懷疑這能幹嘛。但他們忘記一件事情,你在做任何事情,就一直問自己能幹嘛,就會限制自己學習的動機,框架自己。而且曝露出自己不了解,沒有做功課。與其一開始就懷疑自己這個能幹嘛,不如自己學會了再說。」

楊宜勳至今習武也達到十年,武學貫串其人生的重要篇章,成為他人生精氣神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也成為他人生能堅持向前的動力。「上大學之後,學長常跟我講一句話:『力學為體、兵學為用;醫學為輔助、哲學為境界。』我在當中理解最深的是,一個東西不會只有一個面向。運動選手不是只有選手一個面向,更只是一個過程,他未來可以教學、可以擔當體育行政,甚至朝向防護員邁進,但大家都只有想到當選手不能幹嘛,但武術給了我人生與生活,而不單單是一個體育項目。」楊宜勳也說到做到,一路靠著體育成績上了大學、研究所,讓一起上課的一般生大吃一驚,他也笑稱這也能算是武術對自己的一種激勵。

近幾年開始從選手慢慢轉換為教練的身份,楊宜勳在教學中,也開始有了不同於以往選手時期的視野。「選手在訓練的時候可能很厲害,但轉換為教練的身份,要以選手為出發點去想,否則會有吸收障礙。」但在教學的過程中,楊宜勳也體會到了不同於以往選手時期的成就與實現。楊宜勳以自己第一位從國中開始帶起的小朋友為例,「他從國一開始練,開始到現在高三,我看著他他從一個家境很好但沒有方向的小朋友,到現在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為這個目標積極努力,也開始在比賽中得名獲得自信。看著他的成長,也讓我彌補了自己沒有辦法從小開始練的遺憾。」

雖然是開設名為武術的課程,但楊宜勳認為體驗武術並不是某個年齡層或某個基礎群體的專利。「武術上下限的範圍很高,可以對應不同的練習族群與需求,武術培養的是認知身體與協調,可以針對不同的修習者進行項目與練法的調整。」楊宜勳認為,武術的動作可以維持核心與肌肉量,避免肌少症的纏身,徹底擺脫肌肉量跳水開始駝背的困擾。「武術學習的過程中,就是幫助你認知身體,建立感覺神經元。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做動作,是因為他不知道怎麼認知自己的身體,又缺乏肌耐力、爆發力,才會出現障礙。」

楊宜勳建議,兒童可以藉由打穩武術基礎或練習翻滾協調等動作,建立運動的基本感知能力跟協調性。老年人的話則可以透過站樁或太極拳,增加下肢的肌耐力。成人也可以藉由一些輕啞鈴,或是不需要器材的武術動作,建立低強度的肌耐力,為他未來的動作與鍛煉計劃打下基礎,避免運動傷害,是一種適合所有人的運動入門選擇。

楊宜勳雖然作為教練,但謙稱開課不敢說可以給大家什麼啟發或建議,但唯一的希望是能陪伴大家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。「現在大家生活都很辛苦,工作很忙碌,但武術運動可以陪伴大家一輩子,哪怕大家工作再忙,每天可以花個15-20分鐘,哪怕只是打一套拳,走一些動作,就能提振大家的精神與效率。」在12月10日星期六上午九時,楊宜勳教練將於高雄市陽明網球中心開設武術體驗課程,費用為100元整,歡迎高雄市民朋友一起來體會武術的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