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聯盟封館至今已經進入第68天,但勞資雙方針對年資計算、基本薪資、低年資球員獎金池等問題,依然處在僵持不下互相放話的階段。資方甚至希望引入聯邦調停署的力量介入談判,勞方則痛斥為作秀,並拒絕進入調停,顯見雙方的歧見依然巨大。但至今79年前,1949年一月,紐約洋基隊在沒有競爭者的前提下,決定與陣中的「高齡」明星外野手,3屆MVP Joe DiMaggio簽下一紙年薪10萬元的合約。若是計入消費者物價指數與通貨膨脹的因素,1949年的10萬美元,大約等同於當今117萬美元的購買力。是什麼原因,讓洋基隊當年願意打開錢包,遞給Joe DiMaggio這麼大一筆的合約?
在那個二戰剛結束的年代,球員的薪水普遍不高。Joe DiMaggio被國家徵招去打二戰之前,他的年薪僅37,500元。當時的大聯盟也尚未有自由球員制度,談約等同於母隊的獨門生意。在那個冬天,他甚至開刀治療自己難纏的腳踝傷勢,並移除了困擾許久的骨刺。當時的洋基老闆Dan Topping與Del Webb很明顯知道,開出一份史無前例的大合約給DiMaggio是有風險的。
但他們最後決定做了。原因是DiMaggio是當之無愧的洋基隊看板人物。不誇張的說,當年所有前往洋基球場觀看比賽的人,都是衝著能一睹DiMaggio的風采而前往的。在DiMaggio受到徵招尚未歸建的1945年球季,洋基隊全年上座觀眾人數是881,845人;而當1946年,Joe DiMaggio回歸洋基球場時,洋基隊的觀眾人數暴增為2,265,512,幾乎翻了3倍。
洋基隊兩位老闆清楚了解到他們的風險:萬一DiMaggio不再為洋基打球了,他們的票房將會打三折。最終他們決定無視DiMaggio的傷病與年齡疑慮,用DiMaggio能接受的價格簽下他。
目前大聯盟的封館與團體協約仍有待勞資雙方的智慧與手腕。但對球迷而言,封館的每一天,都會逐漸消磨球迷的熱情。球員從團體協約中是否獲得足夠的收入,將由勞資雙方的協商來解決。但在DiMaggio的故事當中得到的啟示是:球迷的熱情是職業運動的本質,若放任球迷受傷甚至離開棒球場,將是勞資雙方的重大挫敗。